在高爾夫教學中,總會接觸到很多的專有名詞。筆者多年從事國外高爾夫教學文章翻譯,對於專有名詞的準確度總會特別敏感。許多詞語來自於日本,但日本的高爾夫詞彙則來自於美國。
高爾夫英文教學中有很多專有名詞,優點是比較容易表達特定的意思,例如光是揮桿的過程,就可以分成起桿(Take away)、上桿(Back swing)、上桿頂點(Top)、接著是啟動下桿(Transfer)、來到的下桿途中(Halfway Down)、通過觸球(Through Impact)、直到桿(Fallow through)、收桿(Finish)。
一個將球打出去的動作,卻可以分得這麼細,主要是在分析的過程中,針對某個階段約定俗成的產物。如果只是指特定事物的名詞,問題可能不大。但如果是只一種動作或概念,那就有很多種解釋的方式。
專有名詞太多的缺點,就是可能讓想學球的人感到困惑。你說起桿跟上桿到底差在哪邊?說起來桿頭往後移的前30公分算起桿,之後算上桿,但是明明指的應該是「開始上桿的時候」這一段,它應該是要做甚麼概念,而非桿頭往後移多遠算起桿。但是這樣一解釋,問題就變得更複雜。
另一個問題是高爾夫的教學會有前因後果,例如有「起桿時要感覺將桿頭往外送」的教學提示,這是針對起桿時,會將桿頭往內側拉的壞習慣所給的建議。但是往外精確地講好像是指「目標線的外側」,但做起來的效果其實應該是「球友原本上桿路徑的外側」,因為在上桿過程中,桿頭真的很難移動到目標線外側。
例如經常聽選手在講打球時要「轉腰」說法,在日文教學中也非常普遍。但是就人體結構來說,胸口可以轉動,臀部可以轉動,但是連接中間的腰部,或者說腰椎其實無法轉動。英文以前會說是腰轉(Waist turn)後來發現其實是用臀部轉而改成了(Hip turn),不過講轉腰大家好像也能理解,許多說法就不改口了。但是真的要去做「轉腰」這件事,其實也是困難重重,因為開始下桿時的轉腰,原本的目的只是要做重心轉移。任何的高爾夫教學,其實都是越簡單越好。因為高爾夫已經夠難,要在揮桿動作上做調整的時候,一次輸入太多東西其實很難吸收。
本期教學中我們試著釐清在現代教學中,總是會提到的下半身帶動。明明是職業選手都在做,而且是對揮桿非常好的概念,為何會產生各種問題。探討這些不僅有助於球友狀況不佳時釐清問題,也會讓高爾夫變得更有樂趣。